最美家风是担当|南京海事法院南通法庭董士玲法官家庭荣获江苏省省级机关“最美家庭”表彰
发布时间:2020-12-17 浏览量:9985

       12月17日,南京海事法院南通法庭董士玲法官家庭荣获2020年江苏省省级机关“最美家庭”表彰,董士玲参加了表彰仪式并上台领奖。

      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惊扰了许多人的“岁月静好”。阴霾之下,总有人愿意成为一道光,总有力量在积聚,刺破黑暗、拥抱希望。董士玲一家,就是其中一个,他们用无私付出,书写特殊时期平凡家庭不平凡的担当;用言传身教,传递家国的厚重、家风的力量!

 “军功章有你的一半,也有我的一半”

       董士玲原在盐城市射阳县人民法院工作,曾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和全省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。去年底通过全国法官遴选,加入新成立不久的南京海事法院,被派往南通法庭工作,面临两地分居的实际问题;丈夫是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刑警,长年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;女儿刚上六年级,正是学业课业紧张的时期。董士玲一心规划着春节期间小家庭的出行计划,期待弥补彼此间的亏欠。

       随着疫情防控“集结号”的吹响,“计划”终究赶不上“变化”。丈夫换装赶赴,略显歉意,“我们是党员,又是政法干警,理应冲在前面”,董士玲支持丈夫道。在抗击疫情的战场,其爱人几乎保持24小时待命在班状态,在女儿眼中,他成了“刑警、交警、治安警的超级警察爸爸”。白天忙防控,他或是坚守在高速口执勤,逢车必查、逢人检测,或是仔细巡查顶风集聚现象,普及知识、安抚情绪;夜间强保障,他协助社区工作人员、医护人员,为被划区隔离的群众提供物质帮助。除此之外,他始终不忘主责主业,认真办理各类涉疫案件。他牵头主办了一起医疗防疫物资犯罪案,通过对嫌疑人微信、支付宝聊天记录、进出账记录的反向追踪,发现线上线下环环相扣的假口罩产销链,经过十天的蹲守,抓获主犯。从公安接警侦办到法院当庭宣判仅用了33天,他主办的这起案件,成为我省宣判的首例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案。

       疫情初期,董士玲被安排轮岗居家办公,除了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,她主动向原单位的领导请缨,签署保证书请求到抗疫一线志愿服务。在老小区门口,她披上红马甲,仔细排查重点人员、帮助检测体温、做好防护引导。生活中,她是妻子、是母亲;疫情前,她毅然跟随丈夫,成为一名“战士”,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“战役伉俪”之歌。

芳华,在司法一线绽放

       南京海事法院疫情防控期间工作不停摆,很快,轮值居家办公的董士玲被招回审判工作一线,在法庭,她承办了多起海上人身损害、财产损害案件。考虑渔民、船员的生产、捕捞作业规律,她多方协调,妥善安排庭审;担忧当事人因疫情、汛情出行不便,无法按期到庭参与法庭调查,她自己跑去码头、港口、船上调查核实案件事实…..

       董士玲常说:“一名优秀的法官,不在于学历高、能力强,更在于她的办案初心。”来南京海事法院之前,她当了12年的基层民事法官,办结各类民事案件2800余件,接触最多的是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,解决最多的是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。多年的审判工作,使得她能够沉下心来,找到原、被告间平衡点,做到不偏不倚,用公正司法的信念鼓舞每个当事人,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承诺。

       长期以来,她还兼职“法治校长”,每年利用新生军训契机走进中学校园,义务为新生上一堂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讲座。她注重结合民法相关法条与日常生活中典型案例,围绕刑事和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,限制行为能力等方面漫谈法律知识,引导学生预防校园欺凌,自觉学法、知法、守法,让法治精神根植内心。

良好家风涵养初心使命

       家庭不仅是身体的住处,更是心灵栖所。父母的言传身教,为子女种下一粒粒向上向善的种子。

       董士玲出身在一个有着“红色基因”的家庭。父亲是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,从村书记位置上退休后,继续为村里发展贡献余热。疫情期间,他积极协助村委会,就近就地做好防疫排查、教育宣传、服务群众等工作,主动联系其他老党员自发捐款捐物,为疫情防控贡献“银发力量”。弟弟目前担任一家外资企业海外分公司负责人,也是一名党员,疫情初期,他们为国内员工提供口罩等防疫物资保障,更为国外困难员工及家庭带去更多资助,展现青年担当。

“将教天下,必定其家,必正其身。”也许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知识,说不出令人赞叹的豪言壮语,他们正是用“铁肩担道义”的信念传承着好家风。

       董士玲的女儿小小年纪,俨然在用实际行动守望家风。她常形容爸爸妈妈是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,正是这种“少说多做”的家庭氛围,练就了她的自信自立。她是县双语小学的大队委员,一直担任班长,是老师的小帮手、同学的好伙伴。疫情期间,她天天关注新闻,看着父母商量捐献特殊党费,她默默地把自己1000元压岁钱交给了妈妈,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       “家风”是建立在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,是个体成长的精神烙印。正因为千千万万个像董士玲家庭一样的小家庭,在“疫”线展现担当,让“家风”接力传递,才让疫情防控多了一份温暖守护,为打赢这场硬仗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