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阅读丈量世界的深度
在“世界读书日”及“五四青年节”来临之际,南京海事法院开展“耕海·悦读”第二季主题活动。各部门青年干警围绕政治、法律、人文等方面的读本,通过“荐一本经典、诵一段原文、悟一重境界”,畅谈法治理想与人生哲思。
在世界读书日的暖阳下,让我们一同翻开书页,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,以书作帆、以法为灯,共赴精神远航。
综合办公室 赵伟
《追问》
作者:丁捷
《追问》被称为《狂飙》的姊妹篇,作者以独特视角,与28名落马高官直接对话,深刻呈现了多位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。书中的案例鲜活真实,这些官员曾身处高位,却在权力、欲望的漩涡中背离初心,一步步践踏纪律红线。从他们的忏悔与反思中,我们能更加深刻理解净化政治生态、规范权力运行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意义。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故事罗列,而是对腐败现象的深度剖析,让我们从他人的惨痛教训里汲取经验,时刻警醒自己。无论是党员干部提升廉洁意识,还是普通群众了解党风廉政建设,《追问》都能带来深刻感悟与启发。
立案庭 张艺开
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
作者:哈珀·李
哈珀·李在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中写道:“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种罪恶”。作者在书中以知更鸟象征善良无辜的灵魂:性格独特的阿瑟被流言塑造为怪人、黑人汤姆因白人偏见蒙冤致死,但他们实则是默默温暖他人的善良存在。这部作品告诉我们,如果善恶可以用肤色、性格等等粗暴定义,那么法律就会沦为偏见的帮凶,真正的正义需穿透偏见迷雾,不能被道德的洪流裹挟而失去独立判断。同时,本书也提醒我们保持为信念而战的勇气,正如书中所说:“勇敢,就是在你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,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,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。”愿我们都能像书中的主人公“阿迪克斯”一样,保持独立思考,不被偏见束缚,坚守良知正义。
海事庭 桑罗婷
《在峡江的转弯处:陈行甲人生笔记》
作者:陈行甲
《在峡江的转弯处:陈行甲人生笔记》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。作者以真挚的笔触,从童年岁月写起,写母亲,写爱人;写了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;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;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。书中既有对巴东岁月深情的回望,也有对官场沉浮的深刻反思,更透露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。 陈行甲的文字朴实、动人,既有面对困境的勇气,也有对生活的细腻感悟。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,更是一代基层干部的缩影,激励人们在复杂现实中保持赤子之心。
法警支队 陈宏彬
《中国大智慧》
作者:胡阿祥
全书以“礼法合治”为脉络,系统梳理了管仲变法中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的民生法治观、商鞅“法不阿贵”的平等精神、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智慧等思想精粹,恰与当代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”的法治信仰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。这本书不仅呈现了“德刑相参”的治理哲学,更启示我们:法治理想应当根植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人文关怀。书中引用《慎子·逸文》“法非从天下,非从地出,发于人间”的论断,恰如明灯照亮法治建设需立足现实、顺应民心的实践路径。透过书本智慧,我们既能感悟“法令行则国治”的治理境界,亦能体察“修身齐家”的人生哲思,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铸就坚守法治的精神航标。
连云港法庭 杨文丛
《追风筝的人》
作者:卡勒德·胡塞尼
《追风筝的人》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小说。阿米尔与哈桑,分别映射出人性中的自私与无私,作者以细腻笔触,刻画二人的成长轨迹,让我们深切体悟人性挣扎与救赎。许多年过去了,陈年旧事或许会随着岁月流逝在尘土中埋没,但心中的标记不会轻易消失——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。风筝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,串联起复杂而真实的人性,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中的风筝,与过去的自己面对面,才能走出藩篱、不断超越自己。
南通法庭 肖冬青
《裁判的方法》
作者:梁慧星
梁慧星教授所著《裁判的方法》是以民法解释学为核心,从法律解释、漏洞补充、利益衡量、事实认定、请求权基础与抗辩等维度系统拆解裁判逻辑,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演示法律方法的应用,以口语化表达让复杂问题清晰可循,为在审判实践中应对新型案件提供前沿视角。书中强调“裁判是法律与生活的对话”,既剖析法律条文的精准解释,又引导读者关注个案背后的价值平衡。作为一名法官助理,我从此书学到了锤炼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能力的方法,学到了如何在复杂案件中锚定裁判核心,值得反复研读。